大隐于世:访fashion高尔夫技术总监细间武志
发布时间:2011-09-22

  随着高球爱好者越来越理解球具的重要性,大大小小的练习场、球场里也陆续有工房出现,中国高尔夫工房近两年正悄然崛起。今日有幸采访到在日本工房领域的“泰斗”细间武志先生,听他为我们讲解他对量身定制球具以及工房的看法。

日本出道 大师之路

  细间武志先生在日本以杆身和杆头的设计师身份出道,在20余年的修杆过程中,曾为多位著名职业选手量身制作过球杆。作为 fashion工房产品的总设计师,他在日本工房领域拥有极高威望,年逾花甲的他对打球者挥杆习惯及球具选配的经验极为丰富,他通过先进的检测仪器对打球者的击球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诊断,为打球者提高成绩、解决各种球具问题提供最专业、最全面的方案。

  见到细间先生后,感觉眼前的老人儒雅而内敛,时而会谦虚的点头微笑,让人很难将他和众多响亮的名号联系起来,他身边的同事也亲切的称呼他为“老师”。对于中国最深刻的印象,他直言比较喜欢中国人的直接,没有太多客套,“因为在交流的过程中会更加容易了解对方的想法”,工房的工作很大程度上需要和客户良好的沟通。

  中国高尔夫运动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人们对于高尔夫运动的深入理解,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更专业的球具购买、制作和维护方案,目前中国的高尔夫工房还比较少,且专业程度不是很高,这是细间先生来中国的一个契机。而他真正来中国从事高尔夫工房事业的动机,则源于他对这项事业的热爱。中国是个很广阔的市场,在这里他希望以自己的经验帮助热爱高尔夫的人,同时也能让自己得到更多的锻炼,谈到他热爱的事业,他反复强调:“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希望在中国的工作可以让我在制作水平上更精进,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这里的。”

  除了谦虚的态度,在工房的发展问题上,细间先生也有着不同的见解。中国有句老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对于手工业者来说,这是行业的基本守则,但在细间先生看来,一个行业只有整体进步,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在良性竞争中也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他认为在未来的中国市场,或许不应该只有他或者几个人,而是应有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为了这份事业,我告诉家里人,我要留在中国,不回日本了”,他和蔼的微笑着,这种从容需要强大的决心来支撑。

高尔夫工房的先进理念

  高尔夫工房在中国还属于比较新兴的产业,由于起步较晚,还没有很好的推广开来,目前大部分客人还是通过朋友的介绍慕名而来,正是以良好的口碑作为传播的途径,工房更加重视自己的信誉,除了保证卖给客人的都是正品,还要保证每一件商品的质量都过关。

  细间先生对自身职业定位有很高的要求。技师不仅是修杆、制杆,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在和客人的良好沟通过程中给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和建议,让客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以此为前提,结合工房具有的独立性与针对性、性价比高和终身服务等特点,才能让客人得到自己最满意的东西,拿到适合自己的球具。

  对于高尔夫技师工作态度的问题,细间先生说,“这个用言语很难表达”,或许在他心目中,技师应有的心态用简单的几个词或几句话很难概括,他沉思了一会儿,轻轻把手放在左胸口处,然后抬起头认真的说:“做让客户最满意的杆”。

  在细间先生的工房旁边有个小茶室,对于记者的疑问他这样解释:“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技师和客户应该成为朋友,因为通过心的交流才能知道他们真正最需要什么样的球杆,从而给他们制作最适合自身的球杆”。工房旁的这个茶室就是用来提供一个交流的氛围,给彼此提供一个对高尔夫文化有更进一步接触的栖息地。

  关于这点细间先生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曾经有个客人买了一套杆总是觉得打着别扭,来他们这里调试,交流过后他只是重新组装了一遍,但是客人就觉得打着顺手多了,这是为什么?没有调角度,没有换杆身,这就是一种心境的改变。一个技师如果能给客户带来一种踏实和信任的感觉、能走进客户的心里,这样的技师可能才算一流的。

高尔夫工房的优势和发展

  从日巡赛出来的细间先生,接触过不少大牌球员并为之服务,可谓身经百战,但大师也有偶尔头痛的时候,那就是为青少年做球具,“我其实非常喜欢给青少年做杆,因为做他们的杆难度系数最大,发挥的空间很大,由于孩子们自身的不定性,身高的不定性,球具的不定性,给了自己很多的发挥空间”。他喜欢挑战自己,认为只有在挑战难度的过程中,才能有更好的提升,“总之,一定会为他们做出最适合的杆”。工房的优势也在这一点上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由于人们对“定制”二字的误解,往往觉得和“定制”沾边的商品都是天价,其实工房定制球具一般和成品杆不相上下,可能稍略贵一点。因为成套杆是批量生产的,一个系列一批可能生产出一万套一样的杆,但工房是针对每个客人自身的特点和习惯量身定做,客人拿到是独一无二的,最适合自己的一套杆。细间先生比划着说:“定制球具的理念是让客户轻松驾驭球杆,从而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潜能,而不是让客户来适应球杆”。

  随着定制球具的发展,很多成品球具商也会产生危机感,但事实是否如此呢?细间先生认为,首先两者之间不能单纯的理解为相互竞争,更好的说法是相互补充,量身定制只是工房工作的一部分,大多时候都是根据客人的自身特点进行球具、动作甚至心理的全方位调整。成品球具可以量化生产,满足大多数人打球的需求,而工房则深耕细作,在细节上为每一个有特殊需求的人服务,双方互为增益,共同发展。“只要是适合客人的,我们都会去做”,他微笑着说。

  时间在愉快的交谈中很快就过去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细间武志先生对于高尔夫工房这份事业的热爱。采访结束后他一直反复强调,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不要报道自己和大牌球员相关的消息。或许正是这份谦卑的态度铸就了这位大师严谨、向上的工作态度,所谓大隐于市正是如此。

高尔夫工坊
大隐于世:访fashion高尔夫技术总监细间武志
发布时间:2011-09-22

  随着高球爱好者越来越理解球具的重要性,大大小小的练习场、球场里也陆续有工房出现,中国高尔夫工房近两年正悄然崛起。今日有幸采访到在日本工房领域的“泰斗”细间武志先生,听他为我们讲解他对量身定制球具以及工房的看法。

日本出道 大师之路

  细间武志先生在日本以杆身和杆头的设计师身份出道,在20余年的修杆过程中,曾为多位著名职业选手量身制作过球杆。作为 fashion工房产品的总设计师,他在日本工房领域拥有极高威望,年逾花甲的他对打球者挥杆习惯及球具选配的经验极为丰富,他通过先进的检测仪器对打球者的击球结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诊断,为打球者提高成绩、解决各种球具问题提供最专业、最全面的方案。

  见到细间先生后,感觉眼前的老人儒雅而内敛,时而会谦虚的点头微笑,让人很难将他和众多响亮的名号联系起来,他身边的同事也亲切的称呼他为“老师”。对于中国最深刻的印象,他直言比较喜欢中国人的直接,没有太多客套,“因为在交流的过程中会更加容易了解对方的想法”,工房的工作很大程度上需要和客户良好的沟通。

  中国高尔夫运动起步相对较晚,但随着人们对于高尔夫运动的深入理解,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更专业的球具购买、制作和维护方案,目前中国的高尔夫工房还比较少,且专业程度不是很高,这是细间先生来中国的一个契机。而他真正来中国从事高尔夫工房事业的动机,则源于他对这项事业的热爱。中国是个很广阔的市场,在这里他希望以自己的经验帮助热爱高尔夫的人,同时也能让自己得到更多的锻炼,谈到他热爱的事业,他反复强调:“我觉得自己还有许多需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希望在中国的工作可以让我在制作水平上更精进,我是抱着学习的心态来这里的。”

  除了谦虚的态度,在工房的发展问题上,细间先生也有着不同的见解。中国有句老话:“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对于手工业者来说,这是行业的基本守则,但在细间先生看来,一个行业只有整体进步,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在良性竞争中也才能更好的提高自己。他认为在未来的中国市场,或许不应该只有他或者几个人,而是应有更多的人投入到这项事业中来。“为了这份事业,我告诉家里人,我要留在中国,不回日本了”,他和蔼的微笑着,这种从容需要强大的决心来支撑。

高尔夫工房的先进理念

  高尔夫工房在中国还属于比较新兴的产业,由于起步较晚,还没有很好的推广开来,目前大部分客人还是通过朋友的介绍慕名而来,正是以良好的口碑作为传播的途径,工房更加重视自己的信誉,除了保证卖给客人的都是正品,还要保证每一件商品的质量都过关。

  细间先生对自身职业定位有很高的要求。技师不仅是修杆、制杆,还要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在和客人的良好沟通过程中给他们提供专业的服务和建议,让客人感受到温暖和关怀。以此为前提,结合工房具有的独立性与针对性、性价比高和终身服务等特点,才能让客人得到自己最满意的东西,拿到适合自己的球具。

  对于高尔夫技师工作态度的问题,细间先生说,“这个用言语很难表达”,或许在他心目中,技师应有的心态用简单的几个词或几句话很难概括,他沉思了一会儿,轻轻把手放在左胸口处,然后抬起头认真的说:“做让客户最满意的杆”。

  在细间先生的工房旁边有个小茶室,对于记者的疑问他这样解释:“在长期的交流过程中,技师和客户应该成为朋友,因为通过心的交流才能知道他们真正最需要什么样的球杆,从而给他们制作最适合自身的球杆”。工房旁的这个茶室就是用来提供一个交流的氛围,给彼此提供一个对高尔夫文化有更进一步接触的栖息地。

  关于这点细间先生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曾经有个客人买了一套杆总是觉得打着别扭,来他们这里调试,交流过后他只是重新组装了一遍,但是客人就觉得打着顺手多了,这是为什么?没有调角度,没有换杆身,这就是一种心境的改变。一个技师如果能给客户带来一种踏实和信任的感觉、能走进客户的心里,这样的技师可能才算一流的。

高尔夫工房的优势和发展

  从日巡赛出来的细间先生,接触过不少大牌球员并为之服务,可谓身经百战,但大师也有偶尔头痛的时候,那就是为青少年做球具,“我其实非常喜欢给青少年做杆,因为做他们的杆难度系数最大,发挥的空间很大,由于孩子们自身的不定性,身高的不定性,球具的不定性,给了自己很多的发挥空间”。他喜欢挑战自己,认为只有在挑战难度的过程中,才能有更好的提升,“总之,一定会为他们做出最适合的杆”。工房的优势也在这一点上能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由于人们对“定制”二字的误解,往往觉得和“定制”沾边的商品都是天价,其实工房定制球具一般和成品杆不相上下,可能稍略贵一点。因为成套杆是批量生产的,一个系列一批可能生产出一万套一样的杆,但工房是针对每个客人自身的特点和习惯量身定做,客人拿到是独一无二的,最适合自己的一套杆。细间先生比划着说:“定制球具的理念是让客户轻松驾驭球杆,从而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潜能,而不是让客户来适应球杆”。

  随着定制球具的发展,很多成品球具商也会产生危机感,但事实是否如此呢?细间先生认为,首先两者之间不能单纯的理解为相互竞争,更好的说法是相互补充,量身定制只是工房工作的一部分,大多时候都是根据客人的自身特点进行球具、动作甚至心理的全方位调整。成品球具可以量化生产,满足大多数人打球的需求,而工房则深耕细作,在细节上为每一个有特殊需求的人服务,双方互为增益,共同发展。“只要是适合客人的,我们都会去做”,他微笑着说。

  时间在愉快的交谈中很快就过去了,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的感受到细间武志先生对于高尔夫工房这份事业的热爱。采访结束后他一直反复强调,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学习,不要报道自己和大牌球员相关的消息。或许正是这份谦卑的态度铸就了这位大师严谨、向上的工作态度,所谓大隐于市正是如此。

会员推荐球场: